礦山也能綠意盎然
“礦在綠中、路在林中、花在叢中、人在畫中”,這幅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經濟發展與綠色環保齊頭并進的畫面背后是阿爾哈達礦業公司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主動適應綠色礦山發展要求,初心不改打造綠色生態礦山的成果。
建設綠色礦山,與草原融為一體。(來源:阿爾哈達礦業公司)
國家級綠色礦山阿爾哈達礦業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位于東烏珠穆沁旗境內,為山東黃金集團全資子公司,是一家集采、選、銷于一體的現代化多金屬礦礦山企業,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計實現貢獻13.31億元。
阿爾哈達礦業公司始終秉承“山東黃金 生態礦業”的發展理念,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環保優先”的經營準則,致力于保護環境和綠色發展,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該公司先后投入近1200萬元,實施綠化和美化工程,建立了多處景觀區、道路綠化帶等人文景觀,礦區綠化面積達50000平方米。如今的阿爾哈達已真正成為“花園式礦山”,穿行在礦區,草木蔥蘢、鳥語花香,不愧為大草原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2022年阿爾哈達礦業公司被錫林郭勒盟列入第一批綠色礦山示范項目名錄。
礦區復墾綠化 亮出綠色礦山“新顏值”
阿爾哈達礦業公司按照“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原則,從優化景觀規劃設計入手,科學布局,在礦區裸露地段覆土種草30000平方米,在道路兩側、尾礦庫邊坡、副井周邊、辦公樓等位置種植銀中楊、松樹、丁香苗等苗木10000余棵,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可綠化面積的100%。在道路硬化方面,投資750萬元硬化美化礦區內5公里砂石路、辦公樓廣場及斜坡道工業廣場,安裝LED照明路燈,使得整個路面達到市區街道照明效果,同時有效減少了車輛粉塵污染,著力打造“綠化、亮化、美化、凈化”的亮麗礦山。
種植適合本地氣候土壤的樹種。(攝影:郭添琪)
科技創新賦能 礦山發展綠意盎然
該公司科學整合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倡導信息化和自動化融合,通過自主開發、創新完善,拓展智能化功能,帶來了經濟、安全效益的雙豐收。其實施的“5G+智慧化礦山”項目成為錫林郭勒盟地區首家5G網絡應用礦山企業,實現了全礦井上井下5G信號全覆蓋。在此基礎上,自主完成了調度室設備自動化控制中心建設,實現了遠程控制放礦、副井罐籠卷簾門升降自動化、隱患排查網絡信息化可視化以及主副提升機、568m中段主水泵房配電室無人值守、井下5臺固定式碎石機遠程控制。同時積極推行“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采購6臺鑿巖臺車、2臺錨桿臺車投入生產作業,井下機械化作業率達到80%,本質安全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下一步,該公司重點提升主要生產區域的機械化水平,加強主要儀器儀表的智能化研究,加快現有固定設備的遠程集控及變電站無人值守建設,著力減少井下人員作業強度和工作量,逐步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保障人身安全、設備安全和環境安全,降低人工成本、動力成本和材料成本,提高作業效率、運營效率和生產質量。
秋天的阿爾哈達礦區內風景別致。(攝影:張旭明 )
節能減排降碳 資源利用“綠”意更濃
阿爾哈達礦業公司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節能減排、降耗增效的理念,全面優化采礦、選礦生產工藝和設備,大量引進國內外先進節能技術和設備,通過實施技改措施,降低廢棄物的產生、控制排放濃度,發展低碳綠色循環經濟。投入900余萬元建設充填站,利用尾砂充填井下采空區,從根本上解決采空區塌陷問題,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合理利用采礦廢石,或直接用于采空區、塌陷區回填,或加工成石子,用于鋪路、修筑尾礦壩、建設辦公樓等工程,實現了固體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累計充填采空區120000平方米,用于建設工程50000噸,回填塌陷區2500 平方米;投資120萬元建立污水處理站,生活污水經處理再用于礦區防塵、抑塵灑水和苗木灌溉;通過在尾礦庫建立浮動泵站,實行尾礦庫選礦廢水管路與高位水池系統并網的措施,生產廢水和生活廢水的循環利用率達100%,實現了零排放;每年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礦區環境、空氣質量、污水排放、廠界噪聲、鍋爐煙氣等方面進行環境監測,全部達到排放標準。通過實施節能減排,取得了顯著效益,真正實現了綠色開采、清潔生產。
阿爾哈達礦業尾礦庫。(攝影:張社虎)
通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阿爾哈達礦業公司逐步形成“以抓管理、增效益為核心,打造花園式綠色礦山”的管理理念,把轉變思想觀念、規范化管理企業作為創建綠色礦山的“方向盤”;把優化生產工藝、技術創新作為創建綠色礦山的“驅動輪”;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構建本質安全化礦山作為創建綠色礦山的“控制器”;把實施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率作為創建綠色礦山的“動力源”;把夯實企業文化、建設和諧礦區作為創建綠色礦山“發動機”,不斷升級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將生態文明理念扎根在草原上,全面走上生態礦山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者:楊樂:東烏珠穆沁旗融媒體中心 崔雅婧:阿爾哈達礦業公司)
[手機掃一掃]